今日视点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8日升空,美国航天飞机迎来了最终谢幕的时刻。回顾其30年历程,有人称赞它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成为“美国”和“科技”的代名词;也有人斥之为劳民伤财,是“战略错误”、“误入歧途”。
无论怎样评价,一个时代即将落幕。正如美国航天局局长博尔登所说,美国航天的历史“翻过了一页”。
登场与谢幕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拉开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在这一大背景下,美国开始考虑建造航天飞机。按照美国的设想,航天飞机是一种像飞机那样水平着陆、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在“阿波罗”登月的1969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启动航天飞机项目。
那个年代人们认为,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就迟早能控制地球。美国航天局最初的计划就包括建立一个空间站,并组建一支航天飞机机队在空间站和地球之间往返。但尼克松政府只批准了航天飞机项目预算,而空间站计划几经演变,到1998年才开始动工。
1972年美国开始建造航天飞机。4年后,以科幻剧《星际迷航》中飞船名字命名的首架航天飞机“企业”号问世,它只进行大气层内滑翔试飞。又过5年,首架正式服役的“哥伦比亚”号成功发射,绕地球飞行36周后安全着陆。这次历史性飞行,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航天飞机的问世轰动一时,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作为太空竞赛的对手,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建造了与“哥伦比亚”号极其相似的“暴风雪”号,但它仅无人试飞一次就因成本过高而被放弃;日本以及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研制计划先后失败或中止。因此,唯有美国拥有的航天飞机,成为其科技实力和国力的象征。
在某种程度上,航天飞机时代能够持续如此长久已让许多人吃惊,因为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前美国航天局局长格里芬曾在国会说,航天飞机是“过时观念的产物”、“先天就有缺陷”。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决定,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并研制另一种可载人登月以及最终登陆火星的航天器。
美国共制造了6架航天飞机,除“企业”号从未飞上太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失事外,“发现”号和“奋进”号已分别于今年3月和6月完成“绝唱”之旅。这次“阿特兰蒂斯”号升空是美国所有航天飞机的谢幕飞行。
退役后的这3架航天飞机,连同最初的“企业”号,将在美国的多家博物馆重新“上岗”,发挥余热。
光荣与悲怆
135次飞行,355名宇航员,8亿多公里行程,运送1750吨货物……这是美国航天飞机项目30年留下的纪录。美国航天局首席历史学家比尔·巴里说,未来历史学家将对如此庞大的航天飞机项目作出评价。
作为人类迄今建造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多用途航天器,航天飞机不仅能由宇航员操作发射、捕捉卫星,还具有宇宙飞船不可比拟的运人载货能力,历史纪录单次最多载员8人,运送物资最重25吨,其运载能力成了建设国际空间站的根本保证。
30年间,航天飞机留下一个个闪光时刻。
——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将价值15亿美元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太空,人类从此有了观测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3年12月4日,“奋进”号在轨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开创太空修复大型探测器先例;
——1995年6月29日,“阿特兰蒂斯”号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实现历史性对接,宇航员在太空“串门”,开启了两国太空探索合作的时代;
——1998年12月4日,“奋进”号把美国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第一个组件“团结”号节点舱送入太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