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煦老人朗诵他的新作《致礼天宫一号》
编者按:今年七月,我们在网站邮箱众多的网友留言中,注意到了这样一位老人:痴迷我国航天事业,钟情航天科普工作,几十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坚持不懈地义务宣讲航天成就。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支撑着他默默地做这些事?带着好奇,更带着崇敬,我们与《天津日报》的记者一道,来到了这位老人的家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7月20日】(记者 张智慧 鲁晔) “预祝对接首得胜,华人共圆天宫梦!”在天津河东区大直沽社区一个普通住宅楼里,70岁的谈煦老人坐在他那把用了十几年的旧藤椅上,用洪亮的声音为我们朗诵他的新作《致礼天宫一号》。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朗诵完毕,老人又打开他的书柜和电脑,向我们展示他心爱的“宝贝”。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报道到“天宫一号”即将发射的最新消息,从苏联“礼炮”号发射的消息到国际空间站的最新情况,从琐碎的手抄资料到数百页系统介绍“神七飞天”的电子文档,发黄的剪报、褪色的图片以及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痴迷载人航天事业,倾心航天科普工作的老人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爱上航天的少年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正在天津试验中学上初中的少年谈煦被学校图书馆科普杂志上介绍苏联航天发展的文章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航天并开始收集有关航天科普方面的资料,并一发而不可收拾。谈煦对资料的搜集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切能够搜集到的材料都要搜集,连台历上的一篇介绍苏联搭载大猩猩宇航员的消息也不放过。
老人保存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简报和飞抵各个城市上空时间的报道
那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保存至今的剪报历经沧桑岁月已发黄变脆,穿越尘封的历史展现老人的收藏历程。打开《中国航天技术》资料盒,一份塑封的红色“新闻简报”赫然在目。那份简报报道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喜讯。在另一份《文汇报》上,详细公布了卫星飞抵各个城市上空的时间。老人回忆说,当时他正在农村教书,看到报纸后,就揣着半导体收音机跑到田野里,按照报纸预报的卫星飞经当地的时间,收听卫星上传来的乐曲。老人说,当时真的看到了卫星划过天际的光影,并听到了令他激动不已的《东方红》乐曲。而这两张见证历史的报纸也被他悉心保存至今。
病例夹中的“梦想”
老人把“天空实验室”的资料收藏在病历夹中
在老人分门别类的珍藏资料中,有一个用病例夹做成的资料盒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老人说,这个“病例夹”对他而言非常珍贵,因为其中藏着他的“梦想”。1973年5月,美国发射“天空”试验室。这一年,谈煦的大儿子出生。这个“病例夹”就是当年谈煦的爱人生孩子住院时用的。谈煦用它来收藏所有与“天空实验室”有关的报道资料。他说:“从那时候起,我就有个梦想,期盼我们国家有朝一日发射自己的空间实验室。”在谈煦看来,我国今年要发射的“天宫一号”相当于当年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老人说:“我等这一天等了38年了,虽然‘天宫’与‘天空’还有所差距,但是天宫一号让我看到了自己梦想实现的希望。”
资料盒中的“雄心计划”
谈起自己的“宝贝”,谈煦老人滔滔不绝,神采奕奕。他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发旧的资料盒,略显神秘地说:“这里的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老人说的“秘密”是在“863计划”上马后,中国启动载人航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