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业的产业化可以使其发展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好。鼓励民间企业开发航天新产品、大力推广太空旅游、积极发展卫星导航系统和抢占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都是航天领域产业化的具体体现。
开发新产品 民间企业挑大梁
航天飞机时代落幕之际,美国航天局表示,今后将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开发新的运载工具,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和人员等仍有实际用途但在技术上已显“过时”的工作将交给民间企业完成。
在2012财政年度中,美国航天局已加大了对商业载人飞行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今年4月,美国航天局与波音、内华达山脉、太空探索技术和蓝色起源等4家公司签订了总额超过2.69亿美元的合同。这4家公司获得了美国航天局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订单,正着手开发商业太空飞船。其中,内华达山脉公司已确定研发“追梦者”号轨道航天器,蓝色起源公司研发小型民用航天器,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太空舱”将在今年11月底由“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并在12月初实现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试验。
据熟悉美国航天工业的人士透露,目前在加州等地正涌现出许多与商业载人航天项目相配套的中、小公司,这有利于拉动美国航空领域专业人才的就业,特别是吸纳航天飞机项目终止后的大量失业人员。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航天飞机项目时,便曾极大地拉动了洛杉矶及其周边地区的就业,类似景象有可能重现,只是规模要小一些。
美国航天局今年5月表示,他们正耗资50亿美元,建造一种适于长期太空旅行的新型多功能太空舱,有关的研究工作已持续多年。实际上,这种新型多功能太空舱就是布什政府时期“星座计划”中的“猎户座”飞船,也是“星座计划”中唯一保留下来的项目。
赚足垄断利润 始创太空旅游
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终结后的数年内,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能运载宇航员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作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唯一“承运人”,将载人航天业务产业化自然成为俄罗斯的不二选择。
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踏上告别之旅之前,美国航天局与俄罗斯航天署签署了一份金额高达7.53亿美元的合同。根据该合同,2014年至2016年,“联盟”号飞船将运送12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的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合同还规定,俄方将提供宇航员的培训、飞行后康复以及医学检查等服务。
垄断往返国际空间站载人业务的俄罗斯,自然不会放过提高利润的良机。自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于2004年宣布结束航天飞机计划以来,俄罗斯已将运送美国宇航员升空的费用加价8次。到2016年,每位美国宇航员搭乘“联盟”号飞船往返空间站的平均票价将高达6275万美元,比2005年的价格上涨175%。不过,俄罗斯航天署署长波波夫金否认俄方利用垄断趁机加价的说法。他表示,提价是根据对俄国内通货膨胀和材料价格上涨情况预测而做出的决定。
俄罗斯在航天产业化领域的另一亮点就是开发“太空游”。2001年,俄罗斯航天署与美国太空冒险公司合作开展“太空游客”业务,每位游客的花费为2000万至3500万美元。目前,已有6名游客搭乘“联盟”号飞船进入空间站。2010年9月,俄罗斯轨道技术公司表示将建造商业太空站,使之成为太空游客的太空旅馆。
力推定位系统 带动新产业发展
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计划是欧洲的航天产业旗舰项目。如果伽利略计划和全球环境安全监测计划得以实施,在未来20年内,将会带来600亿至900亿欧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自空中客车之后欧盟国家共同合作开发的最大科技项目,伽利略计划的成功关系着欧盟在国际高科技领域的地位,也成为欧盟走独立自强道路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欧洲将从此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打破美国GPS的垄断,为建设欧洲独立防务创造条件,极大提升欧盟的国际地位。
据了解,即便在债务危机阴影的笼罩下,2011年欧洲航天局仍将获得总额近40亿欧元的资金,比2010年增加约7%。
以首相菅直人为总部长的日本航天开发战略总部于8月8日举行专门调查会,建议将构建准天顶卫星定位系统作为航天开发的最重要课题。准天顶卫星定位系统被称为日本版的GPS系统,是覆盖全日本的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现阶段确定由3颗卫星组成,如果不依托美国GPS系统,日本的这个系统至少需要7颗卫星。
日本政府预测,卫星定位系统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将日益广泛,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将迅速扩大,必将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准天顶系统投入使用后的12年间,将牢牢控制日本国内市场,并将产生6万亿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