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奔向150万公里深空的前前后后 |
|
|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1-9-1 21:45:00 |
|
|
因此在轨道设计的精度方面,要求比此前的卫星控制设计高得多。
“远”距离跨越。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长途跋涉面临巨大挑战。“距离远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信号衰减,使测控的难度大大增加,现在几乎把所有的能力挖掘到了极限。”“嫦娥二号”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周建亮说。由于距离实在太远,“嫦娥二号”卫星需要具备接受更弱信号的能力。
“长”时间旅程。从地球到月球,“嫦娥二号”用了112小时,而到达日地L2点,则要用77天。
到达日地L2点选择有很多,但考虑到“嫦娥二号”携带燃料有限,最终选择了一条最低能量轨道,尽管耗时长,但燃料消耗值最低,同时卫星携带的备用燃料也大大增强了安全性,但燃料用尽的风险始终伴随着“嫦娥”的征程。
“准”测控保障。“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只有半年,未来还将工作至两年的时间,这对卫星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实际能力都将是一个检验。
零窗口发射、精准的测控,使卫星节省了大量燃料,“嫦娥二号”的远征之旅始终能量充裕;精良的轨道设计,使原定四次的中途轨道修正只进行了一次即到达了日地L2点。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志坚指出,“嫦娥二号”飞往日地L2点,可以说是中国航天领域的又一个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首个直接从月球轨道飞赴日地L2点的航天器,标志着我们在轨道设计、飞行控制、测控、通信方面的技术有了突破,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进行一次发射、执行多个任务、多个目标深空探测的一次有益尝试。
科学管理 确保工程高效运行
从飞天之路的开启到漫漫深空征途,从探月一期到探月二期,每一步中国人都走得无比扎实,每一阶段的任务都完成的非常成功,而这与科学的管理密不可分。
在“嫦娥二号”工程中,以国防科工局为牵头单位的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协调相关部门,不断总结经验,积累了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的管理经验。
首先是科学谋划,深入论证。从前期“嫦娥二号”的立项、到科学试验的开展再到后续的拓展试验,每次任务的确立都是在观点的激烈交锋和碰撞中产生的,反复的论证、不断的推演,保证了“嫦娥二号”每一阶段任务的可靠、可行。
探月工程立项4个月后,国防科工局组织专家对“嫦娥二号”任务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论证。在综合考虑工程一期取得相关成果、二期工程的技术难度、备份产品的技术状态和工程相关系统条件的基础上果断决定,将“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命名为“嫦娥二号”,作为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进行发射。
“嫦娥二号”寿命期满后,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卫星作用,深化和拓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成果。2011年3月,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织带领各方面有关专家,系统研究、科学策划,决定“嫦娥二号”卫星寿命期满后开展三项拓展试验。补全月球南北两极的图像;再次降至近月点15公里轨道高度,对虹湾地区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择机从月球逃逸,飞往更远的深空。
其次,体系健全、协作配合。组织体系的健全是确保工程高效运行的关键。“嫦娥二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和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构成。如果将“嫦娥二号”比作一艘大船,工程两总系统则是这艘大船的掌舵者,他们始终坚持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保成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参与的上千家单位,参与的人员有数万人,他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嫦娥二号”的飞天任务。
再次,严格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科学试验来不得一丁点马虎。航天工程是高风险事业,任何一个极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对工程造成巨大影响。为确保“嫦娥二号”工程的完满成功,工程总体严把质量关,使“嫦娥二号”绝不带任何问题、任何隐患、任何遗憾上天。
精细、精细、再精细!严格、严格、再严格!国防科工局和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各系统主管部门组成3个检查组,分区域、分批次对主要承研、承制单位质量问题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检查,确保“嫦娥”身上的每一器官都是健康的。这也使“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得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为后续探月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突破 勇攀航天事业高峰
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术成果,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迈向深空探测的征途上,科研人员实现了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宇宙奥秘: 俄航天署称发射失败事故责任人将面临解雇 下一个宇宙奥秘: 记嫦娥二号成功开展拓展性试验(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