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座无虚席。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20日,76岁的欧阳自远院士在作报告。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20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做客山东科学讲堂。山东科学讲堂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齐鲁晚报联合主办,是面向大众的自然科学类系列高端科普讲座。今后将定期邀请省内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普及科学知识,免费向公众开放。
“嫦娥”拍照全球最清晰
齐鲁晚报:目前,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都成功完成了使命。那么,两次探月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是绕月飞行,绕月飞行的目标是整体、全球性地了解月球。嫦娥一号上有一台激光高度计,一秒往月面发射一束激光,然后测量它打的那一点上的高度,一秒钟发射一个,嫦娥一号飞行了一年多,上千万个点,所以这样月球的地形、地貌,高高低低都可以做出来,我们集合起来做一个三维的图,这是嫦娥一号的任务。
对于嫦娥二号来说,它的任务是要把将来着陆的地方进行精细制图。地形、地貌,哪有坑、哪有坡,都要探测得非常清楚。照相机的分辨率提高到小于10米,也许7米,也许8米,也许9米,就是很仔细,很精细。我们在嫦娥二号的激光高度计上改造了一下,一秒钟要能测五个点,再加上照相机的分辨率提高了,那么降落地区就拍出了非常精细的地形地貌图。
我们“嫦娥”带回来的月亮照片至少目前在全世界是最清晰的。
探月旅程从13天缩至5天
齐鲁晚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在两次探月行动中,飞行器耗费的时间为何明显不同?
欧阳自远:嫦娥一号从地球发射,一直到月亮把它抓住,绕月亮飞行,走十三天十四个小时十九分钟,行程二百零六万公里。我们让嫦娥一号先绕着地球在轨道上转上几圈,然后再驶向月球。转来转去地折腾,为什么要折腾呢?因为我们毕竟头一次去呀,所以我们得仔细地控制它,慢慢地到达月球。
在发射嫦娥二号时,我们用不着再花十三天的时间了,我们就直接把嫦娥二号打到了月球的轨道。嫦娥二号走了多久呢?将近五天。嫦娥三号最后降落到月球上,所以我们在技术上要进行一些演练,使我们能够取得一些经验,怎么去安全地控制它。
自力更生的“国产品牌”
齐鲁晚报:嫦娥两次探月行动中先进的技术都完全是中国的技术吗?探月活动会怎样推动人类发展?
欧阳自远:美国阿波罗计划当时投资56亿美元,它几乎带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二十多年间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它产生了三千多种新的技术,再推广到民用,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波罗最早计算是投入1美元有4到5美元的产出,最近他们公布了一个数据,1:14。
我们嫦娥一号所有的八台仪器,包括根据科学目标的要求,探测全月球的立体图,测它的成分,还有探测整个月球土壤的厚度,探测月球的环境,这些工作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去做。
嫦娥一号全部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嫦娥二号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功夫,改进相机,改进激光高度计,改进其他的一些仪器。特别是照相机的分辨率,要由120米达到小于10米,那是很艰难的。这些工作应该说确实都是我们中国自己完成的。
争取月球能源的话语权
齐鲁晚报:为何日本、印度等国家纷纷将探月作为重点项目发展?探月行动的现实价值有哪些呢?
欧阳自远:对月球来说,在上一个世纪,美国和前苏联就月球探测展开了最激烈的竞争,一共发射了108次月球探测器。因为这是空间霸权的争夺,这是冷战的需要。
自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三四个[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