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图) |
|
|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1-11-19 11:07:44 |
|
|
资料图:2011年11月3日 交会对接 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锁紧完成。这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翻拍的交会对接瞬间演示图。 新华社记者 王永卓 新华网北京11月17日电 题:
太空,永无止境的探索新华社记者对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李宣良、王经国
17日晚,神舟八号飞船顺利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标志着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朝着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建立空间站迈出了坚实一步。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载人航天?人类如何和平利用太空?面临着来自太空的哪些威胁?深空探测,人类能走多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就这些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命题,与新华社记者进行对话。
马兴瑞,1959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大学教授,具有学者气质的他却走上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最高领导者的岗位。
和平利用太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
记者: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太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难题,甚至它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描述已经成为现实了吗?
马兴瑞:和平利用太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永恒主题。
如何应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如何改善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如何满足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更高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在解决这三大问题中,航天技术、航天产品和航天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1957年以来,全球累计发射了6000多个航天器,包括载人航天器、深空探测器、各种类型的卫星。目前,正常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有930余颗。从1970年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发射了118颗卫星、8艘飞船和2颗月球探测器,一个目标飞行器,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有60颗。
这些卫星为世界各国的国防安全、国民经济建设、环境灾害监测、广播通信保障、科学试验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提供着广泛而必不可少的服务。
记者:面对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灾、海啸、火山爆发……航天可以做些什么?
马兴瑞:仅从汶川抗震救灾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航天不可替代的作用。
汶川地震发生后,多颗遥感卫星第一时间对灾区情况进行观测,并与震前对比,来确定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害程度以及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
大地震对灾区的地面通信网络、电力设备、交通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灾区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抗震救灾的紧急时刻,救援部队携带“北斗一号”定位系统终端机和海事卫星手持电话进入灾区,通过卫星系统与后方指挥部建立了通信联系,及时传送回最新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
一位气象局长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我们没有漏报过任何一次台风,也没有错报任何一次台风登陆的地点和时间,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这是航天技术的巨大贡献”。
记者:为了改善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航天正在做什么?
马兴瑞:近年来,遥感卫星实时监控地球南北两极冰川面积变化情况。根据卫星数据最新研究显示,格陵兰岛冰层融化速度正在以每年20%左右上升。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面积正在扩大。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图片数据,人们绘制出了地球南极臭氧层图谱。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2009年发射了“轨道碳观测者”卫星,试图搜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精确数据,确认二氧化碳的来源、吸收和消散地点,但是发射未能[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宇宙奥秘: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突破多项飞控关键技术 下一个宇宙奥秘: 神八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 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