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再一次镌刻下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随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完美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喜讯传来,正在法国戛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欣悉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甚喜甚慰。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至为关键。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精益求精,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努力夺取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开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万里之外的关怀和期望,鼓舞着勇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9日,当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之际,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发射实况,向为发射成功作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勉励大家圆满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情注航天,领航神舟。从“两弹一星”奠定中国航天基础到“863”计划描绘中国高科技发展蓝图,从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制定到载人航天工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回眸我国载人航天从艰难起航到阔步跨越的壮美征程,成千上万的航天人不会忘记——
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精心谋划,引领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科学发展。
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引领我国航天事业科学发展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巡天归来,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在这一天终于成真。
22天之后,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深情回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国航天事业倾注的大量心血。他代表党中央郑重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
中华民族是最早诞生飞天梦想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看到了梦想变为现实的曙光。
人们不会忘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1960年2月19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一个民族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案头。
4位科学家提出,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把握住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高技术研究的实效要花气力和时间;搞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两天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数百位专家对4位科学家的建议进行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当年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实施这一计划。
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这一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作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党中央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1992年1月8日,中央有关方面召开会议,听取“863”计划航天技术领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