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第一代星系大概形成于大爆炸发生后10亿年。在宇宙诞生的最初瞬间,有一次原始能量的爆发。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引力开始发挥作用,然后,幼年宇宙进入一个称为 “暴涨” 的短暂阶段。 原始能量分布中的微小涨落随着宇宙的暴涨也从微观尺度急剧放大, 从而形成了一些“沟” ,星系团就沿着这些“沟”形成。
星系的分类
有记录的星系形状虽有几千个,但几乎都可以归纳入E (椭圆形)、S(旋涡形)与SB(棒旋涡形)的分类之中。 此外, E再依椭圆的扁平程度,S与SB再依涡的散开情形,详加分类(以小写的英文字母与数字表示)。 把经过分类的星系, 照一定顺序排列时,则成为如图所示的系列。

旋涡星系

旋涡星系内既有年轻的也有古老的恒星, 它们呈旋臂式圆盘形。 在棒旋星系中,其旋臂从穿过星系中心的棒的两端伸出。
椭圆星系

椭圆星系呈扁平球状,是老年恒星(接近生命终点的恒星)的集合体。这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一类星系。
棒旋星系

棒旋星系在外形上与旋涡星系非常相似,但棒旋星系的旋臂是笔直的,呈棒状,并从星系核心部分向两个方向延伸出去的。
不规则星系

不规则星系是尚未形成特定形状的星系,这是宇宙中最罕见的一类星系。
类星体

类星体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大都距地球100亿光年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一个类星体距离地球竟达200亿光年。也就是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