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火车站迎接。次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副院长张劲夫、吴有训作陪。席间,吴有训向钱学森正式交待了由他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决定。几天后,主管科学工作的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他。
在正式开始工作以前,中国科学院领导建议钱学森到东北考察,那里有许多新兴工业,又有中科院的研究机构。东北之行仍由朱兆祥陪同,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安排,却对钱学森和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1955年11月12日,钱学森一行到达哈尔滨,他提出希望能见到在哈尔滨的两位老朋友,一位是庄逢甘,一位是罗时钧,他们曾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如今都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
但当时并未安排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为这是保密单位。朱兆祥只好在第二天早上出发前将此事报告中共黑龙江省委,晚上回来,省委打来电话,同意他们访问。
然而,更出乎钱学森意料的是,第二天早晨,当他们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出来欢迎的竟是院长陈赓大将,而他是在当日清晨乘专机从北京赶来接待钱学森的。
被誉为“名将之鹰”的陈赓,是当年中央军委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在抗美援朝、越南抗法战争中,他屡建奇功。1952年7月,他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受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历时一年,这座崭新的高等军事学府就矗立在哈尔滨。
陈赓在欢迎词中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不让美国人知道我们的发展水平。”他陪着钱学森参观了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等。
在一个室外小火箭试验台前,钱学森停下来,与正在安装调试的教师讨论。这时陈赓插话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
“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得很干脆。”钱学森回忆说。他是这么回答的:“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听了以后十分惊异,继而变得兴奋起来,他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多年以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于当日清早乘专机从北京到哈尔滨,就此事向钱学森请教的。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钱学森开始了从事我国导弹和航天技术研究事业的生涯。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力学所,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力学所成立了,它完全按照钱学森关于技术科学的思想建立。人才培养是建所初期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他给当时还在美国的郭永怀写信,促成了郭永怀回国参与力学所工作;后来,力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力学研究班,他和郭永怀、钱伟长等亲自授课。
当时,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钱学森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写道:“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务之急的问题是教育,而不是进行独立的研究。”1957年,他和郭永怀与力学所党委书记杨刚毅等商量办一个宇航学院,培养一批人。一年后,这项提议直接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诞生。
朱兆祥从东北回到北京后不久,陈赓便请他约上钱学森,一同到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彭德怀。1955年12月26日,在他们的陪同下,钱学森与彭德怀会面。
“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你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彭德怀直截了当地说,“我想和钱先生探讨一下,比方说射程500公里的短程导弹,我们是否能用自己的力量造出来,这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条件?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钱学森一一回答。谈到时间,他说:“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10年时间。我想,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5年的时间我看是可以的。”
彭德怀非常高兴,要求陈赓安排钱学森给军队高级干部讲课。第二年元月,钱学森在总政排演场,为我军高级将领作了3场火箭导弹的演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原子弹 导弹
“中国的核武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核武器政策催生的。朝鲜战争最惨烈的时候,遭到重创的美国人不断放出风声:要以核打击摧毁中国的军事力量。”
在《山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