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局部 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将新闻进行到底
回眸2009年,在人类科学发展史册上,中国基础研究留下了哪些值得定格的精彩画面?探索物理世界未知的基本粒子,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家底”,阐明遗传疾病的致病机理,找到治疗糖尿病新的候选靶点,开辟干细胞、再生医学的全新领域……基础研究不再是供奉在科学圣殿里高深莫测的经典,它已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治疗疾病、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答案。
透过一串串枯燥的公式,一个个深奥的专业术语,2009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到底是怎样的一幅让人振奋欣喜的图景?本报记者特邀请数名各领域专家为您解读。
-十大新闻
近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开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的评选在京揭晓。它们是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发现金属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阐明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鉴别出与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
●找到鸟类起源的一些关键证据
-亮度提高30多倍将推动粲物理能区的研究
入选新闻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简称BEPCII)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学工程,总投资6.4亿元,工期5年,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建设。工程于2004年初动工,2008年7月完成建设任务,2009年5月对撞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亮度在束流能量1.89GeV能量下达3.21×1032cm-2s-1。BEPCII工程按进度、按指标、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于2009年7月17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专家解读
赵光达(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对撞机的作用就是通过高能粒子的碰撞来研究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人类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前沿课题。1974年11月,丁肇中小组和瑞克特小组分别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ψ粒子,它是由具有“粲”特性的第4种夸克及其反夸克组成的。此后,对粲夸克的研究一直是粒子物理的一个热点问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主要目标就是研究粲夸克物理。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此次顺利完成升级改造,亮度比改造前提升30多倍,是此前该能区对撞机亮度世界纪录的4倍以上。BEPCII试运行期间,北京谱仪III共采集到一亿多ψ(2S)和两亿多 J/ψ事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相关数据样本,并已取得了初步的物理结果。
BEPCII建成并投入运行,有望在今后数年里取得重大物理成果。通过粲粒子的衰变,可能发现一些具有奇特性质的轻粒子,如胶子球,胶子——夸克混杂态,以及多夸克态等;还会为新物理现象和模型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这将推动我国粒子物理的研究,特别是进一步保持和加强我国在粲物理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摸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家底”
入选新闻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与方精云研究小组及合作者,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和资源清查数据、大气CO2浓度观测数据、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并结合大气反演模型和基于过程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综合研究了中国陆地碳汇/源的时空格局及其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0.19—0.26 Pg,该数值稍低于美国而与欧洲大陆相当。他们的结果还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南部;该研究还分析了我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