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的白豚,或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如今,被称作白豚“丑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种群数急剧下降的危机。物种灭绝挽歌难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学》杂志再次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这篇题为《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对长江豚类日益严峻的生存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报记者因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他告诉记者,目前江豚数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而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江豚灭绝危机的重要原因。现状依旧,江豚很可能会在15年左右灭绝。目前,相关专家正在呼吁长江流域内实行10年的禁渔令。
关于白豚
“功能性灭绝”离灭绝不远
新京报: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但在2006年,你们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数量却是0。4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又有变化吗?
王丁:2007年曾有过一次记录。那是市民用普通摄像机在长江铜陵段一处航道拍摄到了白豚活动的画面。拍到后找到了当地的保护区,保护区不能确认就找到我们。
尽管拍得不是很清晰,但是从白豚的行为、颜色、形状以及呼吸频率、游泳姿势来判定,那是白豚。与江豚的灰头灰脑不同,白豚头部的脸颊是白的。此外,白豚跃出来换气时的动作也与江豚不一样。画面中的白豚是往上游方向移动,上行中的白豚出水动作缓慢,而江豚出水时动作急促。因此,从那头动物的呼吸频率和出水的间隔时间可以确信那是白豚。
新京报:那你们后来有寻找到真实的个体吗?
王丁:没有。
新京报:尽管有一两次的记录,但现在国际上谈到白豚还是觉得它的灭绝是无可挽回了。
王丁:不是灭绝,而是“功能性灭绝”,不是说连一个个体都没有了。2006年科考后我就说,一次考察不能证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它就是一个抽样过程,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个体,考察没有发现也不能证明白豚已经灭绝。2007年的这次记录证明了长江还有一些支流、废弃的航道,由于水深、航线条件不允许,船只已经不能走了。人类行为对豚类动物影响小。白豚或许躲到那些地方去了。
所谓“物种灭绝”一般指在50年的时间内,没有发现该物种的野外存活记录。现在白豚的情况并不是没有一个个体,但是对于白豚这一物种的长期繁衍来说却不可能了,所以是“功能性灭绝”。
关于江豚
重蹈白豚覆辙
新京报:惟一人工饲养成功的雄性白豚淇淇去世后,你的研究重心就放在了江豚身上。4年前,你就曾提到过江豚正在重演白豚的衰退史。现在江豚的情况怎样了?
王丁:2006年科考是比较全面的评估。当时,我们统计的是江豚的数量在长江干流不到1200头,加上两个湖的,不到1800头。4年来水生所没有再进行全面的考察,所以具体数据方面不能给出。不过,江豚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大致每一年的下降幅度在5%。据此推算,现在江豚的数量应该不到1500头。
新京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江豚数量的减少?
王丁:造成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与造成白豚功能性灭绝的原因相同,主要就是人类活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江面上挤满了挖沙船。这些挖沙船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严重,对白豚、江豚的影响非常大;水质污染和水利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此外,沿江非法悬挂渔网、长江机动船螺旋桨、野蛮的无差别捕鱼方法都使得江豚被诱捕、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