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随着电捕鱼规模的扩大和冬季炸鱼的盛行,江豚被电死和炸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迷魂阵(湖里圩堤边相对平浅的湖面上,沿线设置着一道道网阵,竹杆牵拉着一张张大网,向湖内延伸,圈出一大块水域)也属于非法渔具,江豚经常会误入迷魂阵而死。
新京报:水利工程如何影响江豚的生存环境呢?
王丁:水利工程主要是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使得作为江豚食物的鱼类大量减少,食物供应便成了一个很让人担忧的事情。
新京报:湖北石首天鹅洲白豚保护区是专门为白豚建立的栖息地。后来只有江豚进驻。现在那里有多少江豚?这种保护方式有效吗?
王丁:“迁地保护”是在“就地保护”措施失败的情况下的补救办法,是国际公认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手段。现在天鹅洲保护区的江豚共有30头,并进行了繁殖,每年一般会产下三、四头小江豚。
这是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有效保护。现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在努力建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比如我们正在推进与三峡大坝总公司的合作,在三峡大坝的水库中建立一个保护区,还计划在湖北省洪湖市长江新螺段国家级白豚保护区开展一个江豚易地保护计划。
新京报:但是在2008年,天鹅洲保护区内的江豚也遭遇了损失。
王丁:这是极端气候造成的。2008年初,天鹅洲保护区的大部分湖面冰冻了两天以上,在往年这是没有的。这次极端气候使5头江豚几乎窒息,其中包括3头怀孕的雌性江豚。
新京报:目前长江珍稀鱼类的情况如何,类似白鲟、胭脂鱼、中华鲟、达氏鲟之类的?
王丁:关于长江珍稀鱼类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是下降趋势是很明显的,白鲟就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相应对策
禁渔10年应能恢复
新京报:长江江豚如果灭绝,会成为生态系统破坏标志性事件吗?
王丁:是的。江豚是水生哺乳动物,处于食物链最顶端。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40%的人靠江生活。如果说长江的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江豚灭绝了,那么人类也必定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新京报:保护区面积有限,而且,即使在保护区内,江豚食物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在你看来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彻底解决之策?
王丁: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这不光是保护江豚,也是对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之前我们施行了每年为期3个月的禁渔,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新京报:为何需要长达10年?
王丁:根据目前的情况,鱼类不受干扰地生长繁殖,10年这个周期是比较合适的。通过10年的禁渔,几乎所有的鱼类都能完全繁殖。
新京报:“禁渔10年”的出发点是生态保育,但这牵扯到很多渔民的生计,会影响地方经济啊。
王丁:事实上,我们每年从长江捕捞的10万吨鱼其实不到中国淡水渔业生产总量(含水产养殖业)的1%。所以,人们从长江获得的淡水水产品的产量很小。10年禁渔是全面保护鱼类资源。要知道,长江内的鱼类资源是最好的。
新京报:那么,实现10年禁渔,难处在哪里呢?
王丁:最关键的还是这里渔民的安置问题,要将他们转移、安置到其他产业去。物种保护、生态保护必须要有老百姓的意识与政府的决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摄影/高宝燕、王小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