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近海的海水难以拨动诗人的心弦
http://www.dili360.com 2012-01-30 10:14 中国国家地理网
【发表评论】
以上都是人文方面的原因,若说自然方面,我猜测有一点是因为我们的近海虽然富饶,但不美丽,海水不清澈,色泽很浑浊。
大海的美主要包括哪些因素呢?浩瀚的水面、滔天的巨浪、永无停息的喧响……这些都是,但有两样影响美感的重要元素:海水的透明度和颜色。
一般而言,若不受河流所携泥沙的侵扰,或者不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等极端情况,海水是清澈透明的。而且随着深度的加大,海水的颜色将会出现由绿到蓝的变化。海水的透明度与海水的颜色紧密相关,只有清澈透明度高的海水才可能呈现出蓝色。
单是海水的蓝色就有很多种,灰蓝、浅蓝、粉蓝、天蓝、宝石蓝、靛蓝、蔚蓝……只是人们一般通称为蔚蓝。蓝色的海水似乎成了大海的标志,并被人类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理想、浪漫、智慧、成熟等等。
而浑浊的海水却没有这些意义。它们使人觉得不洁、不美,也就难以让人产生亲近之感,甚至因为不透明而让人感到威胁和恐惧。
在西方的海洋文学作品中,海水是蔚蓝的似乎天经地义。我们所熟知的几首描写大海的诗文,都有“蔚蓝”一词出现,如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颜。 ”
还有法国诗人兰波的名诗《醉舟》,尽管这位象征派诗人以想象奇特著称,但是诗中多次提到海洋与海水,他的思维还是冲不破“蓝色”的藩篱,如:
“那儿虹霓绷得紧紧,像根根缰绳
套着海平面下海蓝色的群马!
……
我是失踪的船,缠在大海的青丝里,
……
我永远纺织那静止的蔚蓝。”
西方人对大海应是蔚蓝色的意识深入骨髓,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这样说:“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这是因为这几个国家所面对的大海,海水的透明度较高,水色较蓝。
如地中海的海水就清澈透明。其中一个原因,是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小(尼罗河除外);再者,沿岸海水深,海底的泥沙不会被海浪扰动起来;来自大洋的洋流经过这里,它们往往水清色蓝,非近海的海水可比。
我们的“倭寇”,他们的“教父”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滩上,海水清澈见底,透过海水,甚至可见海底丰腴而柔软的细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流连忘返于此,不肯离去。漂亮的海水使人亲近它、凝视它、歌咏它,意大利文学艺术史上众多经典作品都诞生于此。以电影为例,描写海洋最为经典的电影《碧海蓝天》和《海上钢琴师》,均在此拍摄;描写黑手党的电影《教父》曾风靡全球,并经久不衰,也诞生于此,因为黑手党就是以此为基地的(上图摄影/Yann Arthus-Bertrand)。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舟山的浴场。浴场混浊不堪,放眼望去,视野所及,全是一片褐黄。人们聚集于此,不过因为它的便于抵达。我们很难在电影和文学作品里见到舟山的海,也就不足为奇了(下图摄影/刘昌明)。
以上几个条件,中国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都不具备。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她从哪里入海,哪里就会变成“黄海”;长江每年也携带几亿吨泥沙入海,入海口周围方圆几十公里都是一片浑浊……中国沿海其他入海河流也都含有大量泥沙。
其次,中国大陆所面对的海都是边缘海,与大洋之间为岛链所分割。再有,中国沿海的海底都是缓慢延伸至海中的大陆架,海水不深,海底的泥沙容易被海浪掀起,悬浮于水中,海水的透明度因此很低,不能呈现蓝色。
譬如浙江,虽有曲曲折折的海岸,有如繁星一样撒落在大海上的岛屿,但是你看不到清澈蔚蓝的海水。
我第一次见到浙江的大海时很是失望。大海在我的想象中应是瓦蓝瓦蓝的,但是当我从宁波坐船前往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岛时,我见到的大海浑浊不清,黄褐色的泥浆起起伏伏,一直绵延至普陀岛。
一般而言,从浙江海岸的某地出发,要经过20—40海里的距离,海水才逐渐变得清澈透明,也才逐渐变蓝。但很少有人有这样的经历能航行至远方,看到蔚蓝的海水。
浙江面对的大海是东海,长江携带的巨量泥沙汇入东海,舌状的浑浊江水在海中一直向东延伸数十公里。这些泥沙还与钱塘江带来的泥沙汇合,顺着海流沿浙江海岸向南扩散,使得整个杭州湾及其以南的海面都是一片黄褐。再加上浙江其他几条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整个浙江近海的海水因此都很浑浊。
中国近海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都和东海相似,只有南海中部和南部的海水蔚蓝清澈,到过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人才知道什么叫蓝色的海,但那里离我们很遥远。
有作家写道,在浙江近海航行时看到的景象,与在太湖中行船看到的景色,没什么两样。
说到此,我似乎理解了为什么大海没有拨动浙人的心弦,也理解了中国为什么没有海洋文学。
虽有碧海晴天,却已远离人间
冬日里,东极岛外的海面纤尘不染、弃绝尘寰,唯有晴天和碧海。矗立其中的岛礁和灯塔,似乎也只是为了方便某一天驻足于此的人,长久地凝视和赏味眼前的美景。透明度如此之高、水色如此碧绿的海水,在中国难得一见。传说秦始皇派遣徐福前往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其驻足地便是东极岛。如此美景,理所应当进入文学创作的领域,然而它太过遥远,世人难以企及。即使是从舟山本岛的沈家门出发,也需要航行数小时才能抵达,而且前提是风向稳定,风力不大。据说现在常有诗人前往东极岛进行文学创作,希望这是未来海洋文学兴起的征兆。摄影/郭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