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6月25日上午8时,湘江长沙段迎来今年第三次洪峰,将“98湘江抗洪纪念牌”淹没。《瞭望》新闻周刊从中国气象局获悉,6月23日至26日长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强降雨过程,湖南、江西、福建、广西等地的汛情将进一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尤其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西南大旱,到5月以来的南方暴雨成灾,极端气候似乎已经“常态化”。从大旱到大涝,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讲,这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都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但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不能说西南大旱导致南方大涝。
“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有具体的原因。”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分析说,“从专业角度上讲,气候异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气候永远没有在均态下的时候,但不会偏离得太多。如果偏离得太多,就叫做极端异常。”
针对极端气候下的防灾减灾,他强调,应前瞻布局,积极应对,“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长期任务,做好防灾减灾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必须抓好这个方面的工作。”他所说的风险管理包括,“要对历史上这个地方发生的完整的灾难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判断出哪些地方灾害多发,做到心中有数,系统防灾减灾。”
此轮强降雨的根源
针对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多次强降雨灾害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分析认为,产生强降雨应同时具备水汽充足和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就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地区水汽含量很高。由于西南暖湿气流较强,将来自南海、中南半岛、孟加拉湾的水汽自西向东输送到江南、华南一带,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偏东北气流与西南暖湿气流冲撞,冷暖交汇势力较强,引起气流复合上升运动。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导致降雨强度很大并且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江南一带。
据陈振林介绍,5月5日以来赣、闽、粤、湘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偏多5成至1倍。江南、华南主要多雨区(雨量大于400毫米区域)平均降雨量达587.8毫米,降雨量之多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陈振林告诉本刊记者,6月18日至21日这一轮强降雨过程具有暴雨区域集中、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强、次生灾害重等特点。他解释说,此次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湖南北部和东南部、江西中北部、福建北部、广西北部,强降雨中心主要位于江西中北部地区。
特别是6月19日至20日,江西省有26个县市出现大暴雨,资溪、余江、南昌、崇仁等7个县市出现特大暴雨,日雨量达大暴雨、特大暴雨的站数均创历史极值,是江西有完整气象资料以来最强的暴雨过程。另外,气象卫星水情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面积偏大30%以上;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偏大近15%。
从洪水规律看,目前淮河及其以南地区已经全面进入主汛期,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主汛期,全国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前期我国南方大部多次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江河底水高,后期一旦发生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大江大河不排除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根据预测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警醒抚河决堤教训
采访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6月23日~26日出现的强降雨过程在降雨极值上将不会超过此前,但从含水量来讲,前期的降雨已经使得土壤饱和,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范围继续有降水过程,尽管降雨量可能有所减少,但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预计,6月26日以后,随着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江淮一带,再出现维持在江南、华南地区的强降雨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据其称,作出该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多年来雨带移动的规律,“但也不排除再出现异常的情况。”
“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