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所谓的活跃期。长白山天池火山自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平静状态,这也许意味着新的活跃期快要到来了。
“可能是韩国专家和媒体错误地把活跃期理解为大爆发,才造成了这场虚惊。岩浆的周期性上涌活动并不能直接导致火山喷发。”许建东强调。
许建东解释说,火山爆发就是在地下深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熔融成流体状态的岩浆,这些岩浆在特定条件下沿着岩浆通道向地表上升运移,一旦喷出地表就会形成火山爆发。地下的岩浆喷到地表以后,有的喷到高空再落下来,有的从地面流出,在喷出口附近或在它流动的渠道,冷凝后形成各种形态的堆积物。
要与火山和平相处,就要了解火山的习性,摸到它的脾气,知道它什么时候安静,什么时候发脾气。目前人类对火山活动监测和预报的水平如何呢?
火山活动监测和预报比地震预测准确率高
与地震预测相比,刘嘉麒院士认为,我们对火山活动监测和预报要实际一些,准确率也比地震高。地震预报主要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和强度,这三个要素都不好确定。而火山喷发通常是在有过喷发记录的火山发生,地点比较容易锁定。火山预报比较难的是喷发的时间、规模和类型。
许建东告诉记者,目前,用地震手段监测火山活动是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地形变化、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等也是监测火山喷发的前兆性信号。
人类有过一些成功预报火山喷发的例子。如2000年,日本北海道有珠火山喷发预测的就相当准,由于预测准确,当地政府提前一周疏散居民,未造成一人死亡。
但刘嘉麒院士认为,火山喷发预报仍然是科学界的一个有待攻克的难题,做到精确预报任重道远。
与冰岛、意大利、日本等先进水平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火山监测和预报工作才刚刚起步,处于积累数据阶段。
刘嘉麒院士说,这些差距具体表现在:监测时间短、积累的资料少、研究程度低,如火山的流动地震台网监测、GPS观测、形变、地球化学等只有很少的资料,仅仅依靠这些资料难以定量地分析其活动危险性,观测数据的记录、传输与分析技术水平也较低。火山灾害的评价工作所依据的野外调查、探测和测试工作已取得的成果还不足以对火山区未来喷发危险性和火山灾害程度做出定量性的评价。
虽然我们在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长白山龙岗火山、云南腾冲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黑龙江镜泊湖火山和海南琼北火山建立了火山监测台网,但是刘嘉麒院士认为,在监测台网的分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政府的关注程度上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一个监测台站就有150多名专职的科研人员,而我国目前算上兼职的科研人员,涉及火山监测的不到100人。”刘嘉麒院士说。
我国的长白山、五大连池都是活火山,整个东部地区被环太平洋火山链包围,周边国家如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是多火山和火山活动强烈的国家,火山一旦喷发,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对此,刘嘉麒院士呼吁,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火山活动的研究和监测,布设更多的监测站点,毕竟,“火山灾害不分国界”。
分享到:
开心
人人
豆瓣
新浪微博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