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矸石坍塌和崩落。另外,门头沟区门城镇老空区所发生的数十起塌陷事件,90%以上发生在居民的厨房。
地面沉降也是北京面临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八王坟为中心的东郊老沉降区在缓慢下沉。
国土资源部的网站上曾经公布这样一则消息: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1~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147起,355人死亡、109人失踪、241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与2001年以来的历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因灾造成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最多,同期灾情最重。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
那么,如何使地质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呢?
马志飞指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它要符合空间和时间的规律。从空间来说,人们可以从区域的地理结构来判断是不是地质灾害高发区;而从时间来说,一般是6~9月份,夏季降雨量增多是地质灾害暴发高峰期。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即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可一直干旱,而另一处地方却由于降雨即时变成了地质灾害区,那么预先的估计就会发生偏差,这是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情况。
“要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回避与它们的直接碰面。”林景星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城市规划中做预测性的研究,地质学家们要实地勘察规划用地的地质环境,是否适合建房、建厂,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比如,对于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水源之上,这样即使暴发泥石流,也可以确保房屋和人员的安全。”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文敬告诉《北京科技报》,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例如:地震、泥石流、海啸、洪水、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范围也很广泛,无论是居住区的楼房,还是人口密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地质灾害是具有不可预见性的。但这并不是说不能避免。
他指出,如何做好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最好的防御。而所谓的灾害评估,就是结合历史上在该地区的灾度与成灾率以及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和防灾抗灾能力,从而对未来灾害可能达到的强度与频度做出预测。
张文敬说,中国这几年灾害的伤亡人数过多,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进行灾害评估是不无关系的。然而灾害评估其实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首先必须请专业的科研单位对该地区进行调研,在经过对该地区历史、地质、地貌详细调查后,整理出一份材料再进行统一评估,评估形成一份报告后交由专家讨论得出结果,如该地区的桥梁、道路、民居、厂房该如何修建,最后交由相关领导进行审批。
“即便是灾后重建依然要进行灾害评估。”张文敬说,灾后的灾害评估要做得更加细致,首先要测算出该地区在灾后是否会有很长一段平静期,或是下一次的灾害是否马上就要到来,在进行全面的预估之后,才选择要不要在该地区进行重建。
马志飞表示,一般来说,大城市很少会暴发特大的地质灾害,这是因为最初定居在某一区域的人们,如果觉得这里很安全,就会世代居住于此,从村落逐渐演变为城市,这是历史过程中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的天性自然会规避那些危险的地方。
除了在建设初期,规避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对于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居民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搬迁。
吴正华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起见,北京市自2003年10月就开始对周边区县的农民进行搬迁,据统计截至2008年,延庆已经有近5000人陆续迁出。而怀柔、昌平、密云、平谷、门头沟、房山,计划到2012年底,涉及山区的20972名农民也要搬出自己的家园。
张文敬说,自古以来,人们都愿意在一些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但如果因为这些地方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就要将该地区的居民进行全部转移,这也是不科学的。张文敬认为,唐山的重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唐山发生了毁灭式的地震后,在经过严格的灾害评估后得出该地区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平静期,那么人们就可以在此地继续居住,但是在重建时,房屋的抗震级别一定要达到最高级。
与国外相比,曾经在美国亲历过7级地震的张文敬告诉记者,他见到了美国如何规避地质灾害。张文敬说,美国西部是地震的高发区,所以在那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建筑密度非常低,房屋一般都为一到三层的木质结构,因此即便当大地震来临时也很少会出现人员的伤亡。
在国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火山喷发。张文敬告诉记者,火山喷发较为特殊,因为火山在喷发前都会有一定的预警,并且局部山脉会喷发出少量的岩浆,而且人们在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