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由全国知名洞穴专家朱顺知带领的洞穴科考队深入走马乡,经过2天的艰难探寻,揭开了地下洞穴神秘的面纱,发现了全国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洞内湖泊群以及巨型石柱等溶洞奇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探险装备价值10万
8月20日早上7点半,由全国高校地质学研究会理事朱顺知、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副院长王宁、中国洞穴研究会会员石成明等组成的洞穴科考队从彭水县城前往走马乡。朱顺知在车上告诉记者,早在10年前,位于彭水县的溶洞群就引起世界洞穴专家的广泛关注,中法及国内洞穴探险队曾数次来此进行洞穴科考。在接下来的2天,科考队对走马乡最新发现的滴水岩溶洞、神仙洞、水帘洞、消洞进行洞穴考察。
8点30分,科考队首先抵达走马乡保兴村二组半山腰的水帘洞,队员们开始换上探险装备。“我这身洞穴装备价值不下10万元。”队员石成明说,探险对装备质量要求极高,比如他买的一根进口静力绳,直径3毫米,却能承受一吨的重量。
洞内湖中“一柱擎天”
上午9点10分,大家顶着烈日,穿越杂草丛生的悬崖峭壁,来到了洞口,只见洞口十分狭窄,仅容一人弯腰进入。石成明打头阵,记者戴上矿灯紧跟其后,刚入洞内就感到一阵寒意,洞外温度三十多℃,而洞内仅有17℃,而且恒温。记者发现,溶洞时而宽敞时而狭窄,在宽敞的地方,各类钟乳石形态各异,精美的莲花盆、高大的石笋、石钟、石梯田随处可见,洁白的卷曲石、石花等镶嵌着晶莹剔透的方解石,灯光照在上面闪闪发光。
上午11点,石成明在洞中前行了200米后,突然发现里面波光粼粼。当大家赶到后,通过激光测距仪测量,发现这个湖泊面积200多平方米。随后科考队继续前行,发现这是一个洞中湖泊群,大大小小共有5个,其中最大的一个湖泊约3000平方米,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而令人叫绝的是,在湖泊的中央还有一根巨型石柱,连接洞顶和湖底。“洞中发现如此巨型的石柱和数量众多的湖泊,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十分罕见。”朱顺知说。
神仙洞惊现古代熬硝灶
下午1点,因洞内情况复杂,科考队出于安全考虑决定停止前进。科考队出洞后,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赶往神仙洞,发现一根根椭圆形的巨大石柱矗立脚下。据测量,大部分石柱约有30米至80米高,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柱直径有120米,高约95米,堪称“石柱王”。
走进神仙洞,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直径10米的土灶位于溶洞的一侧。据朱顺知介绍,这是熬硝灶具,是古人用于熬硝的“大锅”,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当天下午3点,科考队对本报曾详细报道过的滴水岩溶洞进行了考察,记者发现,洞中的水潭已经干涸。
洞内新物种令人称奇
8月21日上午10点,科考队来到了走马乡洪家村二组的消洞。记者看到,该洞是一个竖洞,深不可测,只有探险队员石成明通过专业装备下到了洞底。2个小时后,石成明带着一脸笑意出来了。“这个洞约200多米深,里面的钟乳石生长极好,洁白无瑕,里面还有暗河。”石成明说。
记者通过其拍摄的画面看到,有手指般粗、全身都是白色的小虫,这种虫子身上长满了“脚”,爬行速度相当快;形状像虾的水生动物呈透明状,没有眼睛却在暗河里游得飞快……“这些物种过去都没发现过,它们丰富了彭水洞穴形成和洞穴生物进化的研究内容。”朱顺知说。
专家建议打造旅游环带
通过两天的考察,旅游规划专家王宁介绍,走马乡的溶洞资源十分丰富,洞内景观主要是由喀斯特地质形成的钟乳岩、钟乳石,还有巨大的溶洞大厅。由于多年深藏于地下,石质晶莹剔透,整体来说景观性较强。他建议对当地溶洞资源进行整体旅游规划,打造一个郁山古镇—走马溶洞群—阿依河旅游环带线,挖掘其整体旅游实力。(杨道彬)
(责任编辑: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