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臼里的小山也很高大
“肤色是人类自身的保护色。”韩同林指出,当时,一部分古人类从冰川覆盖的山地迁移到平原,开始了在黄土地里的生活,于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华北地区形成了“黄土发育区”,古人类为适应滚滚黄沙和狩猎条件,逐渐产生了黄色的保护肤色;在北欧,由于南临地中海,古人类退无可退之时,只有努力适应极度严寒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强烈辐射则使古人类肤色白化“成为白色肤色人种的原生类”。
“在全球变冷之前,人类的肤色应该都是黑色。”韩同林分析,在中非,虽气温大大降低,但仍属于热带雨林发育区,昏暗的热带雨林中黑暗的环境使古人类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肤。由此可见,研究冰臼,对探索人类肤色的形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冰臼“名字”之争
关于这个大深坑的真正名字,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冰臼,也有的称石臼或岩臼。说冰臼的专家认为其成因是冰川“水滴石穿”的结果;称其为石臼的学者则认为,这是普通岩石河床被水流冲磨而成的深穴。
对此,韩同林表示,我国最初对冰臼的研究是源自于西方,而最初翻译的名称就是冰臼,同时,中国地质辞典给出的定义也是冰臼。“不管冰臼还是石臼,说的其实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个人认为应该尊重前人起的冰臼名称,这已被广泛沿用了半个多世纪。”他说,如果有的专家对冰臼的成因有异议,就该阐明自己的观点,无须在名字上做文章。
在我国,冰臼的首次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也仅仅是在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世界上也仅有北欧、北美、南极等地,因此延庆巨大石坑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冰臼在中华大地上的大量发现是自1997年开始的,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岛、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近年,我国地质科学家在福安市白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发现史上罕见的千古冰臼奇观,这些冰臼分布在白云山占溪下游长达数千米的河床上,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