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蓄水首次达到175米设计标准
南方周末10月29日报道 175米,这是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以来第一次企及的高度,尽管作为设计指标和必须达到的任务,它已整整高悬了数十年。
10月26日,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大坝坝顶正式宣告目标成为现实,他的身边,来自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环保部等的官员,不远千里,目击了这一特殊时刻。
这也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按照最初设计报告,三峡工程拟于2003年围堰挡水发电,2007年蓄水156米,2013年最终蓄至175米,而现实的情形是步步提前,2003年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水至156米,2008年即开始冲击175米。
回忆2008年第一次冲击未果的情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坦言,虽然当时175米蓄水已具备了条件,但在蓄水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崩岸和小滑坡,也出现了4.1级地震,“有些房子建在土基上,不是岩石基础,水一泡,就沉陷,有些房屋也会出现裂缝,当时有1万多人受到影响”,加之当年汶川地震的背景,“最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就不让往上蓄了”。那时,最高水位定格在172.8米。
第二年的9月15日,三峡蓄水再度开启,然而“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遭受严重干旱”,郑守仁说,为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基本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没能蓄到175米”。
更要命的是,这次甚至只到了171.4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对南方周末记者反思,“专家研讨认为蓄水起始期可能晚了一些,如能提前可能都不是那个(蓄水失败)结果了。”
对于彼时的三峡集团而言,压力不言而喻。因为“只有达到了这个蓄水位,三峡工程才算是达到设计标准,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是对工程各方面和部件的基准考验,通过这个考验才算合格”。沈国舫解释。
而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前总经理陆佑楣院士看来,“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就开过专题会议研究175米蓄水时间,在众多支持者看来,既然条件具备,水不蓄上去便是白白流走,少蓄一米水,一年便少发两三亿度电。
俗语说,事不过三,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贾金生甚至强调,“实现这个预定目标是正常行为,是应该实现,也必须实现,而且应该尽早实现。”
不容有失
对于前两次试验性蓄水,三峡工程的支持者们并不认为是失败,曹广晶就曾对记者解释,“既然叫试验性蓄水,就带有探索性,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降下来,不一定一步到位。”
但他也承认,蓄水有个保证率的问题,在枯水年蓄不到位是正常的,但长期蓄不到位也是不正常的。
然而,时移世易,长江水文局近年调查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之长江上游干支流上陆续有大中型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每年9月、10月间三峡水库来水量下降趋势逐步加快。来水不够,如何成功蓄水?
2010年,为确保万无一失,三峡集团决定再度提前蓄水,“拦蓄9月份汛末洪水资源进行蓄水,减轻10月份蓄水压力”,而时间表较2008年提前了18天,较2009年则提前5天。
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曹广晶曾坦言,这次三峡集团公司历经一年多的认真准备,相关运行监测单位做好了枢纽安全监测、机组试验、泥沙监测、地震监测等各方面的监测试验工作,第三次冲击175米于9月10日如期推进。
这一再度提前策略得到了诸多权威专家的支持,陆佑楣院士就曾建议,“把握好起蓄的时间,大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