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的刚性约束。
据主题报告列举的库区生态压力,主要包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2003年以来,三峡库区水位上涨淹没土地70万亩,而可开垦的土地仅19.4万亩,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导致土地资源紧张。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居民为增加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大量增施化肥农药,导致大量化肥农药进入地表水环境。
二是农民耕作分散,生产方式落后,人们不是大力在耕作方式上求得进步,而是不顾资源再生能力,为扩大耕作面积,开荒种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畜禽养殖,则成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来源。
第三是出于发展压力,追求粗放的经济增长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库区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库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水资源,但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亦十分突出,表现在,地表失稳、采空区出现塌陷坑、地裂缝、危岩、崩塌等。
金鉴明表示,要实现对库区的生态保护,恢复森林,养护水源,发挥其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必须要大量迁出库区人口。
当前,虽然对库区进行生态移民已在上下达成共识,但目前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具体的针对生态移民的政策,而地方在操作中,也会遇到难题。
今年5月13日,巫山、奉节、巫溪、云阳四县的市政协委员,召开了市政协东部片区委员联组2009年第一次会议,专题讨论了生态移民问题。
据参会的一位政协委员称,目前各地都反映,库区生态移民工作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弱、移民数量大、政策不配套、补助标准低、工作无经费等困难,建议将生态移民纳入三峡后期扶持的重要范畴。
此外,正在进行的高山移民,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即使政府出钱,居民的搬迁积极性还是偏低。
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过,库区区县也在做一些尝试,如当地政府已与湖北省草埔湖农场订立长期协作合同,有计划地将一些生态移民移居到农场工作和居住。
在减少人口的同时,金鉴明建议,建立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及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也是国家必须要考虑的政策。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吴红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