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教授课题组通过海豹毛氮同位素指标分析发现,20世纪南极法尔兹半岛海域磷虾相对种群密度呈不断下降趋势,这是过去百年该海域变暖和海冰退却所致。11月7日美国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食物链的关键物种,支撑着企鹅、海豹和鲸等高等捕食生物,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目前通过拖网捕捞和回声探测技术已检测积累了近30年来的磷虾种群密度情况,但对于历史时期磷虾的种群密度变化却无法得知。
据孙立广介绍,南极毛皮海豹以磷虾为优先选择的食物,只有当磷虾密度不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其它鱼类为食,因此,毛皮海豹的食谱反映了磷虾种群密度的相对变化情况。课题组巧妙地选取了南极法尔兹半岛一段近百岁“年龄”的含有毛皮海豹毛序列的粪土层进行氮同位素分析,来研究海豹食谱营养级的变化,进而反演南极磷虾在食谱构成中的比例变化(磷虾的营养级低,鱼类的营养级高),从而得到磷虾种群密度的相对变化。结果表明,过去百年来该地区海域磷虾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最近30年来的密度变化与实际监测数据相吻合。
孙立广说,南极磷虾是一种喜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对海洋温度和海冰密集度极为敏感。研究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历史时期的种群数量变化,迄今没有什么可靠的方法。他们的研究为了解更早时期南大洋磷虾种群数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开拓了新途径。
(责任编辑: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