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诺奖得主詹姆斯·沃森 个人拥有“
解读Vitas海豚音震碎水晶灯原理
专家解读人兽混合胚胎研究之惑
禄丰世界恐龙谷解读地球生命演化
国际视点:人类基因组图谱解读不
解读诺奖:在“沉默”中爆发
解读诺奖:他描绘了一个“快速道
学家质疑 曾获诺奖的疯牛病理论或
诺奖得主詹姆斯·沃森 个人拥有基
首先解读完毕的第22号染色体(二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 >> 动物世界 >> 正文
  解读诺奖:看清“上帝”的脸  
齐亚斯和威尔逊只是利用地面天线测量,仅仅测量了一个特定波长的情形。接着又有许多人在各个不同波长上进行了测量,所得结果完全符合黑体辐射的谱形。但是,他们是用不同的仪器,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测量。借助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马瑟和斯穆特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他们对COBE卫星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后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黑体辐射非常吻合,而且是一次完成的各个波长上的测量,从而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按照大爆炸宇宙模型,宇宙诞生之初物质的密度和温度都极高,那时既没有原子和分子,更谈不上恒星与星系,有的只是极高温的热辐射和与它耦合的高能粒子。于是,早期的宇宙成了粒子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粒子物理学家也希望从宇宙早期演化的观测中获得一些信息和证据,来检验极高能量下的粒子理论。就这样,物理学中研究最大尺度的宇宙学和探究极小对象的粒子物理学竟奇妙地衔接在一起,结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学科,犹如一条大蟒咬住自己的尾巴。 

  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才能在天体物理领域作出成绩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时间:2009-4-20 22:32:1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