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一个寒冷冬日的上午,记者在清华大学李院士的办公室见到了他和他的助手博士后李飞。寒暄中,李衍达院士笑称他并非是我们最佳的采访对象:“我可不是搞生物研究出身的,以前我搞自动化控制,之后转过几次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从事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坐在他身边的李飞却说:“李老师的生物学知识,比我们这些本科学生物的还要全面和深入,他是用系统论的方法学习,比生物学惯用的还原论可有大优势了。”
什么是“垃圾DNA”
“垃圾DNA”很早就已经被科学家们发现了,当时它为什么会被称为“垃圾”呢?
李院士沉思了片刻说:“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人类基因组的众多基因中,只有能编码蛋白质或者酶的基因才能表现出功能。换句话说,只有这样的基因才是传达人类遗传信息、生物特性的有用基因。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DNA图谱的排列成型,人们发现只有不到10%的DNA序列参与了编码蛋白质或者酶,而剩下90%没有显示出那些功能,于是就有人认为它们是没有用的垃圾,‘垃圾DNA’这种通俗地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时间:2009-4-20 22:35:24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