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世界第一份“个人版”基因组图谱
挪威末日地窖计划将保存全球生命
看“半截人”的生命奇迹(组图)
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交易
发现银河系早期活动帮助地球生命
合成生物学能否“重塑生命”?
叶绿体“二进宫”:生命进化也讲
破解来自天外的生命密码
达尔文生命之树还能活多久?
火星上存在碳酸盐“聚集区” 表明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 >> 生命科学 >> 正文
  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觉得他已完全把我当‘自己人’,将所里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建设平台的计划全盘托出,没有丝毫要试探我、考核我的意思。”

  2004年6月7日杨福全刚回到北京,第二天研究所电话就打来了。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一期建设,所有的仪器都进入招标阶段,杨福全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迅速进入了角色,“经过大家讨论,将两台质谱仪器、两台蛋白质斑点处理工作站基本的型号确定下来,我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

  “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很多检测技术和方法,它是一个定量的科学,而不只是一个定性的科学,我们应该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徐涛对记者说,“国立研究所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比如蛋白质研究要做质谱分析,像杨福全这样既有科学研究背景、又有技术绝活的高端人才,我们就必须挖空心思地引进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研究所给了杨福全“百人计划”的待遇,衔头是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的质谱首席技术专家。“待遇对我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研究所建好了研究的技术平台,我也有了一个实现自我的平台。”杨福全如是说。

  贝时璋先生在生物物理所建所初期就重视技术创新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时间:2009-4-20 22:49:5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