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世界第一份“个人版”基因组图谱
挪威末日地窖计划将保存全球生命
看“半截人”的生命奇迹(组图)
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交易
发现银河系早期活动帮助地球生命
合成生物学能否“重塑生命”?
叶绿体“二进宫”:生命进化也讲
破解来自天外的生命密码
达尔文生命之树还能活多久?
火星上存在碳酸盐“聚集区” 表明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 >> 生命科学 >> 正文
  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叉特性。”

  回顾研究所50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杨福愉院士总结的经验与梁栋材院士的见地大致相同:研究所多学科交叉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组建一支进行交叉科学研究的多“兵种”队伍;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任务的关系;精心组织、积极协调。

  “研究所多年来一直重视技术方法的创新,重视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制。”生物物理所如今正“值班”的当家人、第六任所长徐涛作了并非闲笔的点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回过头来看当年贝老的决定,不禁感叹贝老的高瞻远瞩。”

  “三驾马车”牵引生物大分子

  建立在生物物理所的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邹承鲁、梁栋材和杨福愉三位先生联手,共同组织策划,将分子酶学、结构生物学、膜生物学结合在一起,向国家申请成立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成立。多年来,该实验室在国家多次综合评估中均一直保持领先,连续三次评估为“优秀”,2006年被免评为“优秀”,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实验室。

  “三驾马车”形成的合力,始终牵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时间:2009-4-20 22:49:5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