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深度撞击”带来科研还是战争
“深度撞击”探测器将探“哈特利
“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工程进
脉冲星与气体环的“深度撞击”
年轻恒星系统中的“深度撞击”
NASA深度撞击号即将升空 6个月后
深度撞击带来科研还是战争
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科学》杂志深度报道2006长江豚
专家称我国也有深度撞击计划 探月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天文 >> 航空航天 >> 正文
  “深度撞击”向彗星开炮  
才逐渐散去。不过,科学家可以通过轨道器上的红外分光计等设备,透过这一片尘埃看到彗核的“真容”,此外,还能分析其中的物质成分。这也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物质。

  当撞击发生时,轨道器在距彗核约8600千米,此后14分钟里,它飞到距彗核500千米处,用高分辨成像仪观测撞击的后果。撞击整个过程的拍摄时间大约13分钟左右,它上面的数据会陆续传回来,可能要一个礼拜至一个月的时间。目前,项目科学家正在对陆续传回的照片进行分析。

  北京时间7月5日12时,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了从“深度撞击”传回的首张彩色照片。不久,地面又收到轨道器上高分辨率成像仪拍摄的更清晰照片。

  目前撞击已经完成,不过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艰辛的工作不过才刚刚开始。他们的分析表明,探测器运行得非常完美,撞击的效果要大于预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时间:2009-4-21 17:24:3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