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者认为,这一古土壤层是由于河流或湖泊干涸后沉积而成的;持“风成沉积”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一古土壤层的沉积物来自中国西北地区的风尘或大陆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这些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这一古土壤层中生物化石贫乏,一直没有在其中发现任何有意义的孢粉、藻类化石组合,不足以判别古土壤层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和植被类型,并对其成因做出明确解释。
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上海普陀区曹杨新村地下30多米处,钻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纪古土壤层的样品。通过采取新颖的酸处理与筛选技术相结合的样品处理方法,在这些样品中获取了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从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形成环境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生物化石证据。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权威刊物《科学通报》已发表了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
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生覃军干介绍,曹杨孔剖面样品的孢粉、藻类共有55个科属,其中孢粉包括陆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藻类均属于浮游藻类。由于浮游藻类生活在水中,因此保存于沉积物中的藻类化石是反映沉积环境可靠的化石标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时间:2009-4-21 17:35:03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