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成任何一种中外古典记载的军阵。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跟古埃及和玛雅印第安人相近。这两大古典文明,各有令人震撼的陵墓工程,却绝不见一丝一毫军阵的踪影。
刘九生副教授还认为,学术上的“宿卫”京城说在史料中无从查证。秦都咸阳考古工作者经将近20年的踏查结论是:“城郭遗址却一无踪迹,至今只能以秦都咸阳无城郭建制作罢”。给咸阳平添所谓“兵马俑”,派“宿卫军”,摆“军阵”,历史地理方面的障碍实在太多。
刘九生副教授还发现,以“郎”为“兵”其实名不副实。从秦俑本身看,群俑之高大超过古往今来中国人一般的身高,俑的体态、发式、衣裳鞋袜制式,多少说明,他们都是秦社会的上层精英。
结合各种证据,刘九生副教授得出结论,秦陵兵马俑的真实身份是“郎”系统人,换句话说,就是生前在秦始皇身边的侍卫,他们是独立于军队之外的系列。而兵马俑就是皇帝才能拥有、才能动用的“郎系统”真人、真马、真车及其装备的复制。
刘九生副教授认为,“郎与郎制”在秦代非常重要,能够进入“郎系统”的人都是相当于二品官员的子弟,他们平时在秦始皇身边侍奉,相当于“秘书”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在科举制度之前的秦代,“郎系统”是提拔官员的主要人群。他认为,整个兵马俑场面呈现的,是始皇帝出入或即将举行礼仪盛典时基本范式的生动写照——四号坑对应祭祀或礼仪场所,三号坑对应宗庙,二号坑对应宫厩,一号坑对应宫城即骊山园——而非所谓“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
难道,秦陵兵马俑的身份真是生前秦始皇身边的“侍卫”而非“军队”吗?
“这只是一家之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
刘庆柱研究员介绍说,关于秦陵兵马俑的真实身份学术界早就有争论,各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但是都没有充分说服其他观点的有力证据。
据了解,当前学术界关于秦陵兵马俑的身份有五种观点:其一为象征秦始皇的都城咸阳的卫戍部队,其二为象征为秦始皇送葬的军队,其三为“封”说,其四为“冥军”,其五为三种“卫军”。
“宿卫军”是“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先生提出的,已成为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研究的主流观点。后来,黄展岳、杨泓和刘庆柱等专家提出了“送葬部队”说。
“在我国一些文献记载中,汉代有军队送葬的习俗,如著名年轻将领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就‘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为之送葬。霍光死时,汉宣帝‘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阵至茂陵以送其葬’。匈奴人金曰磾死后,皇帝‘送以轻车介士,军阵至茂陵’,为其送葬。张安世、王凤等人都享受了死后军队送葬之仪。”刘庆柱介绍说。
刘庆柱等专家认为,从汉承秦制的西汉时代大型墓葬附近陪葬坑——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时间:2009-4-25 23:0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