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0年,全球气候仍将持续变暖。科学家采用多模式多排放情景,预估全球地表到二十一世纪末平均增温1.1~6.4℃,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0.18~0.59米。即使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都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全球地表气温仍将保持每10年0.1℃的增温速率。如果排放不低于现在,未来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虽然科学家给出许多确凿结论,但也给出了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一些关键的不确定性,如平衡气候敏感度、碳循环反馈的不确定性,不同气候模式对云反馈、海洋热吸收、碳循环反馈等机制的描述差别很大,气溶胶对气候系统和水循环的影响仍不确定,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未来变化,特别是冰体动力学导致的变化,影响对海平面上升的预估精度。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问题出现在发展进程中,就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始终坚持《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为它既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水平的差异,又是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这些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超出其责任和能力的措施。这一点尤其要特别强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了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其确定的节能目标是到2010年单位能耗比2005年下降20%,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2007 年6 月4 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国家方案”涵盖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等多个方面,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职能进行规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1998年4月28日,日本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气候变暖对策法》。2007年11月,英国正式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框架确定减排目标的国家,该法案为今后50年英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定了具体计划和目标。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时间:2009-4-25 23:07:43
|